疫情常态化下,中国人力资源发生了哪些变化?
在2020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,尤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行业来说,这更是一场严重的打击。
众所周知,人类乃是命运共同体,这次的新冠疫情就像是一把双刃剑,既影响了人们原有的生活、工作模式,对其物质与精神都造成了一定的冲击,同时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一个问题:渺小的个体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,该如何做到“与时俱进”并且该如何去理解“适者生存”的道理。
在这次疫情的影响下, 人力资源流动方向不再以一线城市为主
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沿海地区、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迅速,大量优秀人才流入于此,因此也造成了三四线以及偏远地区长期缺少人才,出现大量岗位空缺的情况。
疫情发生后,中国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应对,实行疫情管控,一些人员会选择退居家乡重新就业。很多企业,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员聚集型企业也暂缓生产经营。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一线城市的人力资源逐渐呈现向二三线,甚至四五线城市,乃至农村“回流”现象。这对于小城市、农村经济发展来说,无疑是注入了新鲜强劲的动力,至此,人力资源流动不再呈现“一边倒”的趋势。
线下转线上,网络经济得到再发展
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,众多线下的聚集性、流动性的集体活动都被取消,但是各个行业都没有轻易放弃,而是开拓了新的思路,发展新业务,争取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。正如疫情初期,“钉钉”等办公软件成为打工人的主流标配;“学习通”、“高校邦”也成为了师生上课交流的桥梁。这些线上软件的横空出世大大的提供了异地办公、学习的便利。众多线下实体也开通网络平台,拓展线上业务。至此,网络的便利得到的极大地体现,网络经济也得到了再发展。
“适者生存”“与时俱进”的氛围越来越浓厚
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,社会上各类新闻信息都越发充足,面对疫情所带来的困难,各行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也越来越多,实现了信息透明与共享的最大化。正是在这样特殊的情况下,各行业纷纷出现了“领头羊”,由此可见行业人才并没有受到影响,而是都在积极地想办法。“能者上庸者下”的良好机制也体现得越来越充分。
如今,面对疫情反复的现状,人力资源行业在中国“稳就业、促就业”中仍发挥重要作用,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,因此要顺应人力资源业的变化趋势,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。